《项脊轩志》教案7篇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目的: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3  理解本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脊轩志》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项脊轩志》教案7篇

《项脊轩志》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J(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J,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G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J,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七。分析与板书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nbs

《项脊轩志》教案篇2

教学要求和目标

一、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 体会课文以清淡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

三、 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竞、此、殆”等九个实词在课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对故居亲人的眷恋

二:把握课文“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自读法 读写结合法

教具

投影、投影胶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画面)

文贵情真,真挚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艰难的攀援,是晚自修过后妈妈递过来的那一杯热牛奶,是遇到困难时爸爸那热情的鼓励,是遇到委屈时爸爸妈妈理解的那份心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小品《项脊轩志》,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记叙日常琐事,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的。

二、 解题:

板书课题

项脊轩志(居中)

归有光 (居左)明代散文家(居左)

请同学们看课文注释①,明确:1、作者有关知识 2、课题有关知识

明确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善于记叙日常生活琐事,抒发真挚生活感受,著有《震川文集》

明确课题:“项脊轩“,书斋名,双重含义,一言其小,二是纪念远祖归道隆(曾在项脊轩居住过)。志——古代一种文体

三、 整体感知(出示教学目标一、三)

1、 结合注释,速读课文,完成p108,练习一的1、2、3题

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投影)

2、 正音正字(投影)

栏楯(shǔn) 修葺(qì) 栖息(qī)扃牖(jiōng)

先妣(bǐ) 老妪(yù) 阖门(hé) 象笏(hù)

渗漉(shòn)冥然(míng) 异爨(cuàn)长号(háo)

偃仰啸歌(yǎn xiào) 万籁有声(lài)

呱呱而泣(gū) 婢女(bì)

教师指导学生集体朗读生字词,并一一在课文中标出。

3、 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亦“喜”亦“悲”。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板书)

四、 研习课文重点段落,明确重点字词,体会“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情。

1、 提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① 项脊轩原貌如何?②作者在项脊轩中感受到哪些喜悦?

明确问题①:

项脊轩,原为小阁子,可概括为小、旧、漏、暗。对这样的书斋,作者倾注了眷恋之情。经维修改造,不漏、不暗,成了作者读书休息的好地方。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方丈 —— 一丈见方

当 —— 挡

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洞 —— 明亮(洞若观火)

胜 —— 美

顾视——回头看

明确问题②:

作者在这里得到的是读书乐(板书),感受到的是环境美(板书)。小小书斋,给作者带来无限乐趣,借书满架,可见作者是好学之人,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三史,用五种颜色笔圈点《史记》。作者在项脊轩中冥然兀坐,静静地思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希望在学业上有新的收获。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作者所记叙的读书画面,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哪个词语体现了这种静:“万籁有声”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声响”,与“万籁俱寂”相比,这是以动写静,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诗词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手法:

明确:(投影)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房间静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房间里静极了,只有墙上的时钟在滴滴滴地走着”

作者在这里以动写静,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白天小鸟啄食、静,夜晚、“明月”“半墙”烘托。“桂树”“班驳”描绘,表现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五、 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幽静的环境,快乐的读书生活,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这种可喜与下文的可悲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 作业:背诵课文1、2节

第二课时

一、 检查背诵

二、 研习课文三、四、五、六节

三、 指导自渎课文、思考作者记叙了几件事?

明确:

忆分家

(投影) 多可悲 忆母亲

忆祖母

忆妻子

1、 研习可悲之事之一

投影:

庭中通南北为一 —— 院中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

墙往往而是——墙到处都是

东犬西吠——东西犬吠

凡再变矣——共变了三次

而母立于兹——这里

明确:作者抓住哪几个富有特征的细节,写了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分家、加院墙、开小门、给大家庭带来混乱,带来衰落,这是一悲。

2、 可悲之事二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乳二世——名词用作动词

室西连于中闺——室在西边与内室相连

吾从板门外相为应答——相互一一应答

思考:哪句话最感人?

明确:“儿寒乎,欲食乎?” 作者幼年丧母,儿时往事已经记不清楚,借老奶妈之口,回忆母亲,真切感人。六个字,催人泪下,慈母口中语,句句见真情。指导学生认真体会和借鉴。

3、 可悲之事三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大母过余——到来

何竟日默默在此——整日

比去——等到离开的时候

明确:作者回忆祖母,仍以细节为主,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一句话,既风趣,又爱怜,更隐含着夸奖;次写关门而去,喃喃自语,有忧虑,但更含希望,对孙子功名充满信心,自语没当孙子面讲,更见期望殷切,情真意切;接着写祖母持“象笏至”进一步显示了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场面,平平常常的话语,平平常常的动作,就把祖母对孙子的疼爱、关心、期望和信心写得淋漓尽致。

4、 可悲之事四

齐读4、5、6节

明确以下字词:

扃牖——关闭窗户

凡——共

来归——出嫁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省亲

明确:本部分主要是回忆妻子,同样是抓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琐事来写,写感情,可明写,也可暗写,如“珊珊可爱”“令人长号不自禁”,是明写,暗写如“某所,而母立于兹”,“亭亭如盖矣”,暗写耐人寻味,含而不露。

四、 小结课文:

本文通过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切怀恋,作者善于通过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表真感情,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日常习作训练中,我们要注意学习作者驾驭写作材料的技巧,写小事,写真事,抒真情,表真意。

五、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六、 作业:

完成作文题:

一言一语总关情 ——谈《项脊轩志》的选材

点点滴滴总关情 ——谈《项脊轩志》的感情线索

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读书乐

明代散文家 多可喜

记日常琐事 环境美

抒真挚情感

忆分家

多可悲 忆母亲

忆祖母

忆妻子

《项脊轩志》教案篇3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1、了解明代散文概况,唐宋派及归有光。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文章以项脊轩为线索,借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二〉能力训练1、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2、积累文言实词,分析常见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三〉德育渗透感受亲情美,培养积极健康的情商。[重点难点]1、重点是掌握文言字、词、句。2、难点是本文取材和结构的方法。[学法引导]1、有感情地诵读,疏通文意。2、分析细节描写,感受事细而情深。[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1、介绍作者及唐宋派。2、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疏通文意。〈二〉1、导入新课打一谜语,谜面是“衣锦还乡”,请问谜底是什么?归有光。    归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明朝“唐宋派”中成就最高者,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命运多舛,8岁丧母,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八考进士不第,60岁才中进士。他的散文多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姚鼎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元明两代除归氏别无他人,并把它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  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和创作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3、教师范读

4、读准字音

渗漉(shèn lù)       修葺(qì)          栏楯(shǔn)     偃仰(yǎn)

啄食(zhuó)         异爨(cuàn)        老妪(yù)       迨(dài)

呱呱而泣(gū)       象笏(hù)          长号(háo)      妣(bǐ)

扃牖(jiōng yǒu)      垣墙(yuán)        栖息(qī)       阖门(hé)

5.串讲翻译

这个过程应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规范答案。

雨泽下注      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垣墙**       垣墙:院子四周砌上围墙,名词活用作动词。

迨诸父异爨     迨:及、等到。爨:灶。

东犬西吠       西:对着西边,名词作状语。

凡再变矣       再:两次。

先大母婢也     先:已经死去的。

而母立于兹     而:你。

大母过余曰     过:探望。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阖:关门。

轩凡四遭火     凡:共。

吾妻来归       归:旧指女子出嫁。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自,名词作状语。

6、练习

完成课后作业题二。

第二课时

〈一〉       明确目标

1.       分析结构。

2.       分析细节描写。

〈二〉       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       文中第2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点明前文“多可喜”,“亦多可悲”引起下文。请大家在文中找出“喜”的内容和“悲”的内容。

喜:小轩之变,小轩之趣。

悲:诸父异爨、忆先妣、忆大母、四遭火、悼亡妻。

2.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事细而情深“,请对修缮后的项脊轩作鉴赏分析。

一间本来破陋不堪的老屋,经过修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确实像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在这幅画面上,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珊珊。然而,给予人最突出的印象,还是幽静。它突出“静”的境界,但又不是死一般的沉寂,依然富有生机,常常从动态中显示静境。如:“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意思是说,远处自然界的一切音响都清晰可闻,可小屋的庭阶显得特别的寂静。南朝梁代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这是两句颇含哲理意味的诗,蝉与鸟的音响非但不显噪杂,反而使得“林愈静”而“山更幽”。万籁的有声,同样会更显得庭阶的无声;由于庭阶的无声,才得以显现万籁的有声。这里的有声与无声正构成辩证关系。再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小鸟来啄食的行为,本是动态,但“人至不去”,则从动态中显示了静境。这就是用一件细小的生活现象,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进一步把环境静化了。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着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这一件事就把他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能以足音辩人”,是由长期的“扃牖而居”的宁静生活养成的,这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这里,环境与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而高度的和谐就是美!

3.       请对文中回忆母亲、祖母等细节作鉴赏分析。

写到“可悲”的物境,总是容易勾起对“可悲”人事的联想、回忆,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怀念。作者在抒写这种思亲之情的时候,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法,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扣门扉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心肠。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在写到亡妻时,并不直接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增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样的是表现怀念亲人的感情,因为被怀念者的身份及当时环境的不同,这种感情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就各不一样。作者幼年丧母,今天表现对母亲的怀念,重在说明母爱难忘,于是借“老妪”(也就是他乳母)之口,再现母亲昔日的慈祥音容,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话还没说完就流起泪来。写祖母,重在说明对遗教的不忘,作者把祖母当时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禁”,放声大哭起来。写亡妻,重在表明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而又含蓄,流露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是十分的入理的。主人公十五岁来轩中读书,八岁时已经丧母,所以写母亲是通过老乳母的转述。祖母来轩中赠象笏,是在作者童年,所以采用回忆的笔法。至于写妻子的那些文字,则既是出自他们共同生活的描述,又是出自作者的追忆。

作者笔下的这些事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它们却是作者感受很深、历久不忘的,又是读者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所以题材尽管细小,却很能打动人心。“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三〉       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教案篇4

马新桥

教学目标 :掌握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要求: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理解课文2、3、4段并背诵。

学法指导:理清思路,把握情感,随堂背诵。

《项脊轩志》教案篇5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体悟作者的感情;

2、会借日常琐事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体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借日常琐事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延伸

一、自主学习

㈠、回顾检测

1、译。翻译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翻译)

a、前辟四窗,垣墙**,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说。回顾上节学过的内容,说出这篇文章都写到了哪些人和事。

a、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

b、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

c、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d、回忆妻子及婚后生活。

㈡、激情导入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就来细细品读这些事背后的浓

浓深情。

㈢、自学感悟(解情)

1、出示学习目标

2、诵读思考。

①围绕这些人和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文中原话作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②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二、合作探究(品情)

1、品读第一段,体会其“喜”。

①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表现“喜”的句子,并读出来。

②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鼓励多名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③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2、品读第三段,体会其“悲”。

①问题出示:本段的悲情有何变化?

②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三、巩固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悟情)

从写作技法上思考这两段文字为什么会如此感人?

2、写一写 (抒情)

请同学们把自己生活中能够表达亲情的小事写下来。

要求:五分钟时间,写80字左右,写完之后,小组内交流,推出最好的,与全班同学分享。

3、回顾本节内容,以一首小诗《亲情之歌》作结

亲情  是一支古老的藤,

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 和对往事的缠绵。

遒劲的枝蔓里,

写满了思念、宽容和等待,

凝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亲情   是一片深情的海,

描绘着春天最美的画卷,

和夏日里瑰丽的诗篇。

博大的胸怀里,

贮藏着憧憬、思念和眷恋,

充满着欢乐、希冀和关怀。

亲情  是一条金丝带,

让心相拥,让爱汇集。

历史分不开,岁月剪不断,

千年万年寻觅觅,天涯咫尺紧相连。

4、作业布置

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项脊轩志》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 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㈠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渗漉(shènlù) 栏楯(shǔn) 兀(wù)坐 修葺(qì)

B 斑驳(bó) 异爨(cuàn) 老妪(yù) 汝姊(zǐ)

C 阖(hè)门 长号(háo) 偃(yǎn)仰 婢(bì)女

D 扃牖(jiōngyǒu) 呱呱(gū) 门扉(fēi) 象笏(hù)

㈡。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 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

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

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七。分析与板书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

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 ②像 ③像……一样 ④至于 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③斯用兵之效也 ④东施效颦

意思:①成功 ②任务 ③效果 ④效仿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

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

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

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

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

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板书总结。(略)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四段:

1、“故”的用法:

①轩东故尝为厨

②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⑥此物故非西产

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

2、“殆”的用法

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

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

二。分析最后两段。

1、“为”的用法:

①余既为此志

②庭中始为篱

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

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⑧唯弈秋之为听

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为富不仁

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

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3、“书”的用法: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④得鱼腹中书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⑦或凭几学书

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

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

5、“制”的用法:

①增其旧制

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其牙机巧制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因地制宜

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

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

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

四。中心: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

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

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

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

六。作业

1、读文。

2、归纳词性活用的词、特殊句式、通假字。

3、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作业。

《项脊轩志》教案篇7

目标:

1、 积累文言字词

2、 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

重点: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两课时

一、 介绍归有光:幼年丧母,仁途坎坷。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二、 解题

1、 “志”着重于记人,“记”着重于记事。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存疑)

2、 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命名的几种解释。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 感知全文。

1、 听读全文,注音,纠音,标出疑难点。

项脊(jǐ)        尘泥渗漉(shènlù)

修葺 (qì)        垣墙**(yuán)

旧时栏楯(shǔn)  偃(yǎn)仰啸歌

冥然兀(wù)坐万籁(lài)无声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     逾(yú)庖而宴

家有老妪(yù)     先大母婢也(bì)

先妣(bǐ) 呱呱而泣(gū)

以手阖(hé)门   象笏(hù)

令人长号(háo)不自禁(jīn)    余扃牖而居(jiōng yǒu)

2、 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写了有关项脊轩的什么事、什么人?为什么写?怎么写?

主要篇幅是怀人。写了已逝世的母亲、祖母、妻子。为什么写这些人物?

一间书房与上述人有什么联系?文章是怎样把书房与这些人建立联系的?

四、学习第一段。

1、某生读第一段。其余同学疏解字词意义。

2、对于字词的理解,学生质疑。教师补充。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室仅方丈

又北向(倒装句)

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

垣墙**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珊珊可爱

3、 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a、 项脊轩的修葺经过。b、项脊轩环境幽雅。c、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d、项脊轩之喜。

怎样的概括更能表达作者原意?

综合:项脊轩经过修葺幽雅怡人。

4、 为什么写这个?由文字表层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物到“我”。物皆着“我”色。要看到物内之“我”。

物:项脊轩经过修葺幽雅怡人。

我: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

五、接下来,读下面的文段,梳解字词。(略)

初步感知:作者写了什么事或物?表现了一个什么“我”?

人(事、物):分家、母、大母、妻

我:感怀(悲)

怎样由书房之景转入写人?写这些人物由一个什么字来统领?为什么这些人物给作者一种“悲”感?

六、作者是笔下的人物是怎样的?作者的情感又是怎样的?请读出你认为能写出人物形象、或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学生自主思考,然后与旁边的同学交换意见,再派代表发言

教师适当提示、引导或补充。

1、对母亲的刻画及作者的情感。

1) 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问饥问寒的情景。

讨论:“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一细节能否表现人物精神?这样的细节描写是否败笔?(作者幼年丧母,对母亲的回忆几近为零,追念亦无从依凭,以至于连别人旁述的母亲的点滴足迹亦深深记取。或曰,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这一细节看似平淡,实蕴深情。)

2)“妪亦泣”,侧面赞美了母亲的品德,照应“先妣抚之甚厚”。

2、对祖母的回忆及作者情感。

1)概括事件: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情景。

2)人物形象:“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嬉笑怜爱之态,又含疼宠之情,并有赞许之意,人物情态跃然纸上。“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哺哺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

3)作者情感:既有深深的怀念,又有自我激励之意,或许还有辜负亲人的期望的沉痛。

3、回忆妻子。

1)琐事一:“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

2)琐事二:“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

3)作者之情:“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二、三两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传达情感的?

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用白描手法,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寥寥几笔,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分析略)

八、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分析: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补充〗书中省略的一段内容:

项脊生曰①:“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③。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④?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⑥?

注释:

①项脊生:作者的别号。②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清,秦代蜀地的一寡妇名。丹穴,朱砂矿。利,利润。甲,第一。史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能守其业,用财自己,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③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玄德,刘备的字。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④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方,当。二人,指寡妇清和刘备。昧昧,不明的样子,指不被人知道。隅,墙角落。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世,世人。之,指代二人。⑤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区区,渺小的样子。败屋,破旧的房屋,这里指项脊轩。扬眉瞬目,眼睛一睁一困。⑥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知之者,定语后置,知之之人,知道他的人。其,指人知之者。谓,认为,以为。坎井,一说是浅井,一说是废弃的井。

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

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

作业: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推荐访问:教案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教案优秀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三课时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案百度文库 项脊轩志教案一等奖ppt 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 项脊轩志第一课时教案 项脊轩志备课稿 项脊轩志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