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2023全国两会精神党课讲稿3篇

学习贯彻2023全国两会精神党课讲稿3篇

2023年关于6月份保育工作计划大全5篇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的工作迎来新的进步,任何工作都应该有个计划。写工作计划实际上就是对我们自己工作的一次盘点。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学习贯彻2023全国两会精神党课讲稿的文章3篇,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学习贯彻2023全国两会精神党课讲稿篇1

 

  2023年3月13日,党的**大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胜利闭幕。接下来,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将两会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重要力量。那么,如何学习领会好全国两会精神?从方式方法上看,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政治学,就是政治性地学。也就是说,要提高政治站位,全面系统地读政府工作报告原文。第二个,重点学,就是联系实际学。也就是说,要在政治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工作实际,对报告中的一些论断和表述进行重点学习。第三个,研究学,就是深入思考学。也就是说,通过仔细研读报告,要对其中的一些论断和表述提出自己的理解和阐释。

  今天,我主要向大家汇报三个问题。第一,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回顾。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较以往增加了过去五年工作回顾的内容,而且占据了整部报告的重要篇幅。另外,在写作方式上也有所改变,以前是列出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而今年是用叙事的方式陈述过去一年遇到的问题,在哪些方面做了努力。第二,直面问题挑战。2023年是贯彻党的**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我们面临怎样的国内外形势以及风险挑战。第三,今年工作重点。我会选择其中几个问题做重点探讨。

  一、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回顾

  (一)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党的**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这个宏伟蓝图包括什么?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

  报告指出:我们面对的是“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那么,为什么说国际环境风高浪急?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怎么看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看,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总之,我们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

  之后,报告特别指出:“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疫情等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这“多重超预期因素”都有哪些?至少在三个方面。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超预期;其次,俄乌冲突对世界局势和国际政治的影响超预期;再次,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超预期,特别是美联储的加息对人民币汇率、中国外贸的影响都非常大。

  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报告强调,“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发展取得来之极为不易的新成就”。注意,这里提到“三个稳”,即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这“三个稳”体现了我国发展在过去一年取得的显著成就。

  我们来看一组重要的经济增长数据。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有数据分析,经济增长每增加1个百分点,对应的是少则一两百万、多则七八百万人的就业。可见,3%的经济增长带动1206万人就业,也就是一个百分点对应400万人就业,这一难度是非常大的。报告指出,“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022年,全球通胀率创大幅提升,达到21世纪以来的最高全球通胀水平。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仍能稳住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的水平是非常难得的。报告还指出:“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7.7%。财政赤字率控制在2.8%,中央财政收支符合预算、支出略有结余。国际收支保持平衡,人民币汇率在全球主要货币中表现相对稳健。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增产74亿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们在攻坚克难中稳住了经济大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基本完成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我国经济展现出坚强韧性。

  刚才提到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写作方式上有所改变,用叙事的方式陈述过去一年遇到的问题,在哪些方面做了努力。具体来看。

  第一,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加大纾困支持力度。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有了活力,市场才会活力,但2022年受疫情等因素冲击,不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遇到特殊困难。那么,我们国家做了哪些努力?报告指出,“全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超过2.4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缓税缓费7500多亿元。为有力支持减税降费政策落实,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大幅增加。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用改革办法激发市场活力”。

  “放水养鱼,涵养水源”,也就是涵养税源,“水”是市场活力,也是中央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活力的积极努力。中小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其分布广而多、涉及行业细而杂,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部分,贡献着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占90%以上企业数量的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

  第二,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多措并举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在推进中是有一定顺序的。首先,扩投资。报告指出,“提前实施部分‘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规划共有115项重大工程,涉及科技、数字经济、信息通信、交通、政务、数字化转型等各方面。而这些项目的落地都需要投资来拉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截至2022年12月25日,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发行约4.7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报告还指出,运用专项再贷款、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全年基础设施、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9.4%、9.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一定程度弥补了消费收缩缺口。

  其次,促销费。报告指出,采取减免车辆购置税等措施促进汽车消费,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93.4%,开展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另外,还要在引导绿色消费、增加居民收入、提升产品质量上做出进一步努力。

  最后,稳外贸。在各国疫情防控政策不断变化中,我国为了稳外贸推出了一些举措。报告指出,帮助外贸企业解决原材料、用工、物流等难题,提升港口集疏运效率,及时回应和解决外资企业关切。

  第三,针对就业压力凸显,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支持。稳就业,就是夯实民生之本。报告指出:“对困难行业企业社保费实施缓缴,大幅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增加稳岗扩岗补助。落实担保贷款、租金减免等创业支持政策。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就业困难人员专项帮扶。在重点工程建设中推广以工代赈。”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就是以务工代替赈济,比如,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等工程,让受赈济地区的困难群众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从而取代直接赈济的一种扶持方式。而且,报告还指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200万人、实现稳中有增。”

  继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后,2023届高校毕业生将达1158万,又是一个超千万规模的就业年。而且,2023年预计比2022年多出82万,对原本就压力颇大的就业市场来说,其产生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更大。此外,在疫情冲击影响下,2022年还有一些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也给就业市场带来不小的压力和挑战。

  另外,在稳就业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优化调整就业结构的问题。近些年,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市场,多是选择从事白领工作。但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专业技术性人才缺口的加大,出现了本科生找工作难、职业院校毕业生遭企业疯抢的局面。因此,要优化调整就业结构,比如扩大职业院校招生比例,避免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

  第四,针对全球通胀高企带来的影响,以粮食和能源为重点做好保供稳价。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2022年世界平均消费物价指数增长8.8%,与2021年4.7%的增长率相比,2022年的全球通胀率有了大幅度提升,达到21世纪以来的最高全球通胀水平。那么,在全球通胀高企带来的影响下,如何保供稳价?报告指出,“分三批向种粮农民发放农资补贴,保障粮食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增加煤炭先进产能,加大对发电供热企业支持力度,保障能源正常供应”。同时,报告在2023年工作重点中提出,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一方面是加大对发电供热企业的支持,另一方面是从世界未有之大变局出发,我们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储量,这对国家发展稳定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第五,针对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增多,强化基本民生保障。报告指出,阶段性扩大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覆盖面,延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共向1000多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向更多低收入群众发放价格补贴,约6700万人受益。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

  (二)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在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在这一部分,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从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八个方面阐述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成果。这里,我们着重介绍前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经济发展的“质”和“量”对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十年增加近70万亿元、年均增长6.2%,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从横向比较看,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20年,发达经济体整体为负增长,其中意大利、西班牙分别为-10.6%、-12.8%,而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实际增速2.3%。从纵向比较看,中美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从1991年中国GDP是美国的6%到2020年超过70%。随之而来的是,中美之间由合作转为竞争,而且竞争成为常态化。总之,我国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第二,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报告指出:“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一些个人和家庭的付出。2021年2月25日,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比如,广西扶贫干部黄文秀。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市委宣传部副科长、派驻乐业县百坭村党组织第一书记。2019年6月17日,因公牺牲,年仅30岁。再比如,一对来自江西修水县的“90后”夫妻吴应谱、樊贞子,在从贫困户家返回的途中,因车辆落水而牺牲。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绩。

  第三,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报告指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现在,我们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年,还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所以,我们要在一些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取得持续突破,推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而这需要加大长期研究投入。报告指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城一区”是其主平台。我们要进一步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度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构建“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的科技创新链条,为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承载区、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总而言之,五年来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二、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直面问题挑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当前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国内经济增长企稳向上基础尚需巩固,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预期不稳,不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困难较大,稳就业任务艰巨,一些基层财政收支矛盾较大。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较多,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发展仍有不少体制机制障碍。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防灾减灾等城乡基础设施仍有明显薄弱环节。一些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有的地方政策执行“一刀切”、层层加码,有的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简单化,存在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漠视群众合法权益等问题。一些领域、行业、地方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三、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工作重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年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实现党的**大确定的目标任务,需要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基础上长期保持合理经济增长。同时,统筹推进扩大就业、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风险等工作,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2022年,3%的经济增长带动1206万人就业。由此可见,2023年,5%的经济增长要带动1200万人就业,也应该是没问题的。但要注意,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的增量与存量问题。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八项工作重点,即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我就其中三项进行重点学习。

  第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汽车等大宗消费,推动餐饮、文化、旅游、体育等生活服务消费恢复。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继续加大对受疫情冲击较严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102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的重大工程项目。这些项目兼顾“国家大事”和“关键小事”。一是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攻关项目,包括量子信息、星际探测、科技攻关等。二是基础设施领域的世界性标志性工程,比如川藏铁路、沿江沿海铁路、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三是重要民生保障项目,比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养老、托幼等直接关系民生的项目。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开展产业强链补链行动,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高效顺畅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报告传达了一个信号,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发展实体经济,要有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世界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避免受制于人。但目前,我们在很多领域还存在“卡脖子”难题,需要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实体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撑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据了解,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在整个GDP中占据27.7%。

  第三,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民生的各个方面都做出安排。比如,在住房问题上,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和危旧房改造。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在教育问题上,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发展,深化体教融合。在医疗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在养老和生育问题上,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总体而言,在学习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过程中,我有了一些体会。现将这些体会总结为两组关键词。一组是高屋建瓴,主题鲜明,思路清晰。报告内容高屋建瓴,主题鲜明,回顾成绩、分析问题、部署工作思路清晰。另一组词是保持定力,稳中求进,催人奋进。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保持定力,坚持稳中求进,不断催人奋进。奋斗铸就辉煌,实干赢得未来。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在新征程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学习贯彻2023全国两会精神党课讲稿篇2

 

  同志们:

  2023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这次两会的重要意义在于这是党的**大之后,首个汇集民智、反映民意、影响民生的重要会议。党的**大盛会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擘画了强国复兴的宏伟蓝图,两会则承载着更多的职责和使命,全国各地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聚焦百姓关注的热点议题,传递基层声音、反应社情民意,围绕建设现代化中国积极建言献策,共谋中国发展,把党的**大盛会的美好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图景。这次会议践行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团结奋进的大会、鼓舞士气的大会、开拓进取的大会,必将团结起亿万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一、全国“两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

  党的**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每年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带着来自人民群众的期望,就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进行审议、讨论,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服务大局、凝聚共识,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心声高度统一,生动彰显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力量。

  人民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国两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凸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成色与特色。人民代表来自人民,代表委员来源保持广泛性。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各民族;全国、省、市、县、乡五级都有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代表人民集中行使国家权力,全国政协委员同时参加对有关法律修改、政府工作报告等的讨论,代表委员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急难愁盼”问题带到全国两会,让14亿多人的所思所盼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全过程人民民主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国家决策的参与者,实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最广泛参与,实现了民意的汇总、民智的汇集、民力的汇聚,从而调动起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而是要将民主的实质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和实践举措。在中国,重大决策往往经过民意征集、民主酝酿,广泛听取意见,通过科学论证、民主决策产生。各层级意见建议尤其是基层民意,经过听证、函询、座谈、网络问政等多种方式被广泛纳入程序中。每年全国两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代表委员围绕国计民生深度交流、广泛协商、凝聚共识,致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急难愁盼的各种实际问题。亿万人民通过各个领域的民主制度和各个层次的民主形式,共同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有效避免了一些国家“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的“形式主义民主”,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有力保障。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全国两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观察中国民主质量的一个窗口。两会召开之前,代表委员深入一线、充分调研、收集问题,形成议案提案;会上,充分讨论、形成共识,将党的主张、人民的意愿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每年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提出有关经济发展、教育、养老、环境保护、网络安全、粮食安全保障、妇女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各种建议、提案,反映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让“民之所盼”直通“施政所向”,并得到高效、妥善解决。通过两会,越来越多来自基层的声音直达中央,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见转化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在中国大地上,民主是实实在在、有效管用的。

  二、从政府工作报告看全年工作着力点

  明确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x%左右;城镇新增就业x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x%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x%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x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以政策落实保障目标实现: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一)推进五大政策落地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当前,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显著增多,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尤为关键,必须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助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济稳定恢复提供有力支持,商业银行要更加聚焦经营主体所需所盼,合理把握信贷投放力度和节奏,适度靠前发力,不断加大对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既要拉长长板,巩固提升我国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也要补齐短板,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这是着眼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一些国家对我国遏制打压的必要之举,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实践反复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总体安全,因此,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认真落实企业创新主体责任,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就业的底层逻辑是经济发展,要通过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等政策协同发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五大政策形成一套“组合拳”,各有侧重又相互促进,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协调配合、协同发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具体奋斗目标。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x万人左右。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计划报告提出,实施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组织就业见习和专项培训。深化百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组织开展国聘行动等专项服务活动。预算报告提出,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x亿元、增加x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计划报告提出,探索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预算报告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节能产品等予以适当补贴或贷款贴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医疗领域的举措重点在于“提质”与“均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计划报告提出,增加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建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预算报告提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x元,达到每人每年x元,并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x元,达到每人每年x元。义务教育均衡、职业教育提质、高等教育创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计划报告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预算报告提出,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x亿元、增加x亿元。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安排x亿元、增加x亿元。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安排x亿元、增加x亿元。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国家关于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务必通过细致工作扎实到位。计划报告提出,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振兴重点项目。预算报告提出,进一步增加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安排x亿元、增加x亿元,重点向乡村振兴底子差的地区倾斜。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计划报告提出,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目标设定为降低x%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预算报告提出,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x亿元,重点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x亿元、增加x亿元。中央财政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安排x亿元。

  (三)由消费和投资构成的内需,是经济增长“主引擎”。无论是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提请审查的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都把全力做好扩大内需这篇大文章作为2023年的重点工作内容。促消费专栏用了“千方百计”四个字,凸显了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让消费“跑起来”,关键是百姓“钱袋子”鼓起来。当前扩大消费的核心在于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稳定就业预期,恢复消费信心。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抓住了当前稳消费的关键。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离不开“新”力量的助力,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成为创造消费新增长点的重要力量,要加快线上线下消费融合,促进生活服务业触网上“云”,打造更多新消费业态。做好稳投资工作,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支撑,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利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扩大有效投资这一重要手段,要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更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

  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 突出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等四个“必须”的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以更好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做好“质”“量”统一的大文章。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只有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要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增添动力、激发活力,形成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强基才能固本,本固方能邦宁。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凝心聚力谋发展,笃行实干开启新征程

  党的**大擘画的宏伟蓝图,通过过开局之年全国两会,凝聚广泛共识和磅礴之力,落实为再出发的国家行动,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无论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无论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都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一)牢牢把握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明思路、强引领、转作风,增共识,努力作为,优化经济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改进工作作风为抓手,结合实际将报告提出的各项工作部署项目化、指标化,坚决做到心中有数、执行有力,以思想之变、作风之变带动行动之变、发展之变。坚持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探索“以贸促工、贸工结合”新路子,想方设法把特色优势产业搞上去,加大力度培育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新支柱、新引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秉持“产业第一、企业为大”“有事服务、无事不扰”理念,大力实施阳光式服务、保姆式服务,依法整治各种乱象,着力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让市场主体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

  (二)立足地区资源禀赋,把资源利用起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抓落实,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力稳定外贸市场,持续促进消费恢复,有效支持市场主体,巩固壮大实体经济。要聚焦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激发动能活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不断拓展经贸合作,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更好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着力优化环境品质,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聚焦满足群众期盼,着力提升民生福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品质、乡村振兴和公共服务上铆足劲、发好力、办实事,让老百姓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要聚焦防范风险隐患,着力维护和谐稳定。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排查各领域风险隐患,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三)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以党性教育为核心、以道德建设为基础,不断增强思想和行动的自觉性,作风建设持续化。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国两会决策部署上来,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苦干实干的精气神狠抓落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要列出时间表,画出路线图,明确责任人,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舍得下“绣花”功夫,在打通政策堵点、补齐工作短板、加强协同配合上发力,打通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让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完成任务既应倒排工期、有序推进,更应严把质量关,不片面追求数量和进度,确保工作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领导干部以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作风以上率下,是推动工作的重要动力,也是形成落实合力的关键。一门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在选人用人上注重实干实绩,激发广大干部狠抓落实的干劲。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闯劲全力抓落实,我们定能战胜前进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交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硬核”答卷。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信心、抖擞精神,齐心协力加油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践行党的**大精神,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留下自己闪亮的足迹。

学习贯彻2023全国两会精神党课讲稿篇3

 

  同志们:

  2023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这次两会的重要意义在于这是党的**大之后,首个汇集民智、反映民意、影响民生的重要会议。党的**大盛会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擘画了强国复兴的宏伟蓝图,两会则承载着更多的职责和使命,全国各地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聚焦百姓关注的热点议题,传递基层声音、反应社情民意,围绕建设现代化中国积极建言献策,共谋中国发展,把党的**大盛会的美好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图景。这次会议践行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团结奋进的大会、鼓舞士气的大会、开拓进取的大会,必将团结起亿万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一、全国“两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

  党的**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每年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带着来自人民群众的期望,就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进行审议、讨论,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服务大局、凝聚共识,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心声高度统一,生动彰显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力量。

  人民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国两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凸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成色与特色。人民代表来自人民,代表委员来源保持广泛性。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各民族;全国、省、市、县、乡五级都有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代表人民集中行使国家权力,全国政协委员同时参加对有关法律修改、政府工作报告等的讨论,代表委员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急难愁盼”问题带到全国两会,让14亿多人的所思所盼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全过程人民民主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国家决策的参与者,实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最广泛参与,实现了民意的汇总、民智的汇集、民力的汇聚,从而调动起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而是要将民主的实质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和实践举措。在中国,重大决策往往经过民意征集、民主酝酿,广泛听取意见,通过科学论证、民主决策产生。各层级意见建议尤其是基层民意,经过听证、函询、座谈、网络问政等多种方式被广泛纳入程序中。每年全国两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代表委员围绕国计民生深度交流、广泛协商、凝聚共识,致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急难愁盼的各种实际问题。亿万人民通过各个领域的民主制度和各个层次的民主形式,共同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有效避免了一些国家“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的“形式主义民主”,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有力保障。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全国两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观察中国民主质量的一个窗口。两会召开之前,代表委员深入一线、充分调研、收集问题,形成议案提案;会上,充分讨论、形成共识,将党的主张、人民的意愿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每年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提出有关经济发展、教育、养老、环境保护、网络安全、粮食安全保障、妇女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各种建议、提案,反映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让“民之所盼”直通“施政所向”,并得到高效、妥善解决。通过两会,越来越多来自基层的声音直达中央,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见转化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在中国大地上,民主是实实在在、有效管用的。

  二、从政府工作报告看全年工作着力点

  明确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x%左右;城镇新增就业x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x%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x%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x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以政策落实保障目标实现: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一)推进五大政策落地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当前,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显著增多,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尤为关键,必须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助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济稳定恢复提供有力支持,商业银行要更加聚焦经营主体所需所盼,合理把握信贷投放力度和节奏,适度靠前发力,不断加大对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既要拉长长板,巩固提升我国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也要补齐短板,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这是着眼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一些国家对我国遏制打压的必要之举,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实践反复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总体安全,因此,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认真落实企业创新主体责任,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就业的底层逻辑是经济发展,要通过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等政策协同发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五大政策形成一套“组合拳”,各有侧重又相互促进,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协调配合、协同发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具体奋斗目标。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x万人左右。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计划报告提出,实施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组织就业见习和专项培训。深化百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组织开展国聘行动等专项服务活动。预算报告提出,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x亿元、增加x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计划报告提出,探索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预算报告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节能产品等予以适当补贴或贷款贴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医疗领域的举措重点在于“提质”与“均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计划报告提出,增加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建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预算报告提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x元,达到每人每年x元,并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x元,达到每人每年x元。义务教育均衡、职业教育提质、高等教育创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计划报告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预算报告提出,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x亿元、增加x亿元。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安排x亿元、增加x亿元。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安排x亿元、增加x亿元。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国家关于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务必通过细致工作扎实到位。计划报告提出,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振兴重点项目。预算报告提出,进一步增加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安排x亿元、增加x亿元,重点向乡村振兴底子差的地区倾斜。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计划报告提出,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目标设定为降低x%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预算报告提出,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x亿元,重点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x亿元、增加x亿元。中央财政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安排x亿元。

  (三)由消费和投资构成的内需,是经济增长“主引擎”。无论是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提请审查的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都把全力做好扩大内需这篇大文章作为2023年的重点工作内容。促消费专栏用了“千方百计”四个字,凸显了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让消费“跑起来”,关键是百姓“钱袋子”鼓起来。当前扩大消费的核心在于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稳定就业预期,恢复消费信心。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抓住了当前稳消费的关键。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离不开“新”力量的助力,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成为创造消费新增长点的重要力量,要加快线上线下消费融合,促进生活服务业触网上“云”,打造更多新消费业态。做好稳投资工作,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支撑,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利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扩大有效投资这一重要手段,要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更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

  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 突出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等四个“必须”的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以更好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做好“质”“量”统一的大文章。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只有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要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增添动力、激发活力,形成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强基才能固本,本固方能邦宁。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凝心聚力谋发展,笃行实干开启新征程

  党的**大擘画的宏伟蓝图,通过过开局之年全国两会,凝聚广泛共识和磅礴之力,落实为再出发的国家行动,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无论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无论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都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一)牢牢把握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明思路、强引领、转作风,增共识,努力作为,优化经济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改进工作作风为抓手,结合实际将报告提出的各项工作部署项目化、指标化,坚决做到心中有数、执行有力,以思想之变、作风之变带动行动之变、发展之变。坚持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探索“以贸促工、贸工结合”新路子,想方设法把特色优势产业搞上去,加大力度培育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新支柱、新引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秉持“产业第一、企业为大”“有事服务、无事不扰”理念,大力实施阳光式服务、保姆式服务,依法整治各种乱象,着力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让市场主体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

  (二)立足地区资源禀赋,把资源利用起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抓落实,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力稳定外贸市场,持续促进消费恢复,有效支持市场主体,巩固壮大实体经济。要聚焦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激发动能活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不断拓展经贸合作,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更好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着力优化环境品质,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聚焦满足群众期盼,着力提升民生福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品质、乡村振兴和公共服务上铆足劲、发好力、办实事,让老百姓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要聚焦防范风险隐患,着力维护和谐稳定。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排查各领域风险隐患,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三)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以党性教育为核心、以道德建设为基础,不断增强思想和行动的自觉性,作风建设持续化。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国两会决策部署上来,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苦干实干的精气神狠抓落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要列出时间表,画出路线图,明确责任人,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舍得下“绣花”功夫,在打通政策堵点、补齐工作短板、加强协同配合上发力,打通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让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完成任务既应倒排工期、有序推进,更应严把质量关,不片面追求数量和进度,确保工作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领导干部以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作风以上率下,是推动工作的重要动力,也是形成落实合力的关键。一门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在选人用人上注重实干实绩,激发广大干部狠抓落实的干劲。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闯劲全力抓落实,我们定能战胜前进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交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硬核”答卷。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信心、抖擞精神,齐心协力加油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践行党的**大精神,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留下自己闪亮的足迹。

推荐访问:党课 讲稿 学习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