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材料)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1.闭关政策明清为了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措施,亦称“海禁”。在清朝这项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材料)4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材料)篇1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闭关政策
明清为了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措施,亦称“海禁”。在清朝这项政策更加严格。其内容主要有实行一口通商、“公行”制度、防范夷人等。其实质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起到了抑制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作用,但是从长远和全局作用来看,它阻碍了必要的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2.虎门销烟
由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主持的一次销烟运动,是清政府禁烟运动的高潮。当鸦片泛滥对清政府造成巨大危害且威胁到上层统治时,在禁烟派努力下,道光帝命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自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将所缴获英美两国的鸦片当众销毁。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虎门销烟的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10.片面“最惠国待遇”
《虎门条约》中规定的一项不平等条款。正常的国际交往中,最惠国待遇应是双方互惠。英国只要求中国给予英国最惠国待遇,却未承诺英国给予中国同等待遇。这就成为签约双方不平等的“片面”最惠国待遇。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清政府只要给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变为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
11、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
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强迫中国与之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依照这种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不论其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违法或犯罪行为,或成为民事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领事或由其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据其本国法律裁判。故“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 29.“亚罗号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之一。“亚罗号”是一艘走私的中国船只,曾在香港注册,所领执照在1856年9月底已经失效。10月8日,广东水师搜查停泊在黄埔的“亚罗号”走私船,拘捕了船上12名中国水手。这本是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可英国公使包令却指使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诡称“亚罗号”是英国船只,蛮横要求送回拘捕的人,并捏造说中国士兵扯下了挂在船上的英国旗,要向英国公开道歉。叶名琛对英国的无理要求拒实力驳所,但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将所获疑犯交给英国领事馆。在事件交涉过程中,英方故意制造事端,激化矛盾。所谓“亚罗号事件”只不过是英国侵略者为挑起战争而制造的借口。
17、
江南制造总局: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企业。1865年,李鸿章于上海创办该企业,主要生产枪支、大炮、弹药、钢铁等,同时兼营造船。常年经费,最初由李鸿章在淮军军需项下随时拨给,每月约1万两,后来主要从将海关洋税中酌留, 该局产品大都以调拨方式分发南、北洋各军,有时也供给其他各省军队。由于资金经费得到清政府的大力支持,因而无论生产设备和技术含量,该企业都是国内的最大兵工厂。 20 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方面事宜。其权势、地位凌驾于六部之上。总理衙门设立后,清政府有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尽管它不可避免的带有半殖民地色彩,但毕竟标志着中国抛弃传统的外交体制,步入近代意义上的外交行列。
21、厘金(厘金制度):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军所需军饷而征收的特殊商业税。 1853年,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雷以诚首先在扬州仙女庙一带开设厘局,向商贾征收厘金。对坐贾抽征商品交易税,称板厘;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税率皆为值百抽一。后为清政府推广,成为经常的税收制度。厘金制度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29.
《东南互保》:义和团运动期间,英国首先倡议,东南督抚积极响应,列强防止义和团和其他反帝运动渗入其控制区域,以不派兵进入长江为条件,换取东南督抚保护其在华利益的保证,达到相互谅解、“两不相扰”而推行的政策。《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 两不相扰”。“东南互保”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人民的反帝斗争,但客观上使南方经济免遭战争破坏。 40.
皇族内阁:1911年5月,清政府为迎合“预备立宪”而设立的以皇族成员为主导的内阁。清政府撤裁军机处,设内阁,任命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阁员13人,满人有9名,汉人只有4人,而满人中皇族成员竟占7名,而且居于领导地位。因而这一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出现,表明“预备立宪”只是场骗局,使立宪派的极度失望,离心倾向日益加深
41、
保路运动:清末兴起的群众性的保护铁路利权的运动。1911年,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的行径,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人民的强烈反对,迅速掀起群众性的保路运动。四川人民保路运动尤为激烈,逐渐发展为武装起义,给武昌革命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44、
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1910 年11月,孙中山在槟榔屿秘密议定广州起义计划。1911年1月,黄兴、赵声等在香港成立统筹部。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进攻广州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军激战一昼夜,因伤亡过大退却,起义失败,此后收集革命烈士遗骸72具,葬于黄花岗。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这次起义沉重的打击了清朝统治,对以后的革命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祺祥政变”,是1861年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为争 夺最高权力而发生的一起宫廷政变。1861年,咸丰帝病死在热河,其子载淳即位,由肃顺、载垣等八位“赞襄政务大臣”辅政。载淳生母西太后慈禧,为了取权力,与恭亲王奕、掌握兵权的胜保勾结,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由两宫太后共同执政,改元“同治”。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在内依赖于以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地主阶级,在外与西方列强相互勾结。辛酉政变成为中外反动势 力相互勾结的开始。
马嘉理事件:
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又想打开内陆的“后门”,从19 世纪 60年代起,不断探测从缅甸、越南进入云南的通路。1874年,英国再次派出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路队,在近二百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1875年1月,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向云南边境进发。2月21日,在云南腾越地区的蛮允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这即是“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
三国干涉还辽:1895 年俄、法、德三国强迫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的事件。1895 年4 月, 俄国得悉日本将割占中国辽东半岛,即与德国、法国共同出面干涉, 要求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日本无力与三国开战,以清政府支付三千万赎辽银为条件,归还辽东半岛。此后,列强纷纷以“还辽有功”,在中国攫取更多利益。 三国干涉还辽揭开了19 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沙 俄也乘机扩大了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势力。
强学会:
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后,维新成为全国性的****。8月,在翁同、孙家支持下,由康有为发起,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入会者数千人,陈炽为提调,梁启超为书记员。康作《强学会叙》 ,痛陈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号召发愤图强。学会每隔数日集会一次,每次都有人发表演说。又附设“强学书局”,刊行《中外纪闻》,翻译西方和日本书籍,宣传维新主张,一些官僚见学会势盛,也纷纷表示“资助”,想趁机 扩大自己的势力。1896年1月,慈禧太后强迫光绪帝下令封闭北京强学会。
“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是义和团提出的反帝斗争口号。最早始于1898年10月赵三多、阎书勤等领导山东冠县人民举行反教会斗争之时,其所用旗帜即标“扶清灭洋”四字。此后多数义和拳组织皆用为反帝斗争的口号。这个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义和团的斗争有一定作用。“扶清”的提法,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农民群众对清朝统治者施展阴谋手段的警觉。“灭洋”的提法,说明义和团运动存在笼统排外思想。“扶清灭洋”的口号,不是农民群众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给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带来一定消极作用。
中华临时约法: 《中华临时约法》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具有宪法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典。分总则、人民、参议院、总统和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七章五十六条。其主要内容:第一,确立中国的国体,确认了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和主权在民的原则,从根本上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第二,国家体制实施内阁制;第三,确认三权分立原则,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为行政机构;法院为司法机构,独立行使审判权;参议院为立法机构,制定法律,有权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第四,规定中华民国国民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言论、出版、著作、集社、居住、迁徙、信仰等自由,陈诉、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民主权利。影响:临时约法虽然着重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帝反封建不够坚决,没有明确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
二次革命:
袁世凯窃权后,宋教仁改组同盟会,联合几个小党派,建立了国民党,成为国 会第一大党,试图借此限制袁世凯的独裁,然而此举却遭到了袁世凯的忌恨。1913 年3月20日,宋教仁遇刺,从而引发了二次革命。“宋案”后,袁世凯的独裁本质暴露无遗,孙中山主张兴师讨袁,然而革命党人对武力讨袁多信心不足,主张以国会的力量“法律讨袁”。袁世凯却以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总督胡汉民、安徽总督柏文蔚曾经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是与中央对抗,派兵南下。革命党被迫反抗,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兴师讨袁,黄兴也迫使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讨袁。此 后,湖南、四川、安徽、福建、上海、重庆等省市也相继讨袁。战争的结果是,革命党在南方的力量被消灭殆尽,北洋军阀的势力渗入南方,辛亥革命至此无可挽回的失败了。
41、圣库制度:太平天国建立的一种分配制度。天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在天京设立天朝圣库(亦称总圣库),掌管全国公有财富,派员专司其事。太平军各军也都分别设立圣库。原则上官兵不准私蓄财产,衣食器物一切费用,全由圣库供给。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其中规定以二十五家为一“两”,每一“两”设一国库(即圣库),试图把在太平军中实行的圣库制度,推广到整个社会中去。但这个改造社会的计划,并不曾实行过。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圣库制度日益破坏,已是名存实亡。 70. 轮船招商局:1872年12月,李鸿章奏设轮船招商局,派浙局总办海运委员、候补知府朱其昂招股试办。第二年正式成立。名为商办,实则官商合办,总局设在上海,分局设牛庄、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日本横滨和神户、新加坡、吕宋等地。它承运漕粮,兼揽商货。成立时买轮船3只,到1876年有船12只。1877年,以222万两白银的高价收买美国旗昌轮船公司旧轮船18只,扩大经营。由于管理腐败,又受洋商航运业排挤,难以维持。1885年盛宣怀奉命进行“整顿”,改为官督商办,但仍然连年亏损。1909年轮船招商局改归邮传部管辖。本图是轮船招商局设在上海的总办事处。
105、光复会:上海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3年,东京军国民教育会派龚宝铨等人回国,在上海组织暗杀团,参加的成员基本上是浙江籍的留日学生。1904年冬,在暗杀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光复会,蔡元培被推为会长。入会誓词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光复会以“排满复仇”为号召,带有较为浓厚的汉族传统的民族主义色彩。以后不久,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先后入会,成为领导骨干。光复会还注意联络苏、浙、皖、闽、赣五省的会党,因此一部分会党成员参加了光复会。
4黄海海战:1894年9月17日上午,中国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完成护送陆军去朝鲜的任务后,在返航途中到达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面,遭日本舰队的袭击,双方展开激烈海战,战事持续5个多小时(1·5分)。是役北洋舰队损失致远,丢经远、超勇、扬威四艘军舰,其他一些军舰也受伤。4 日旗舰公岛号中弹累累,吉野、赤城阪、西京丸号均受重创(1分)。战后,李鸿章为保存实力,故意夸大舰队的损失程度,令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次年3月在日军水陆夹击下,全军覆没。
中华革命党:指民国初年由孙中山组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4年 7月,孙中山召集在日本东京的部分国民党员组建中华革命党,以讨袁革命为己任,要求铲除帝制,维护约法,恢复国会,重建共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计分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等7章,共 56 条。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约法体现了民主主义精神。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 、居住 、财产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同时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役等义务。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及度量衡准则,募集公债,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率全国海陆军,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等,但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受参议院弹劾时,由最高法院组成特别法庭审判;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利。它否定了集大权于一身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此外,还规定了“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 临时约法是辛亥革 命胜利的重要成果,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进步。1914 年5月废除,由《中华民国约法》取代。
麦克马洪线(Mc Mahon)是一条由英国探险家为印度测量时划的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西藏的边界。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地图,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的尖高山,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都划进印度去。英属印度政府和印度都声称这条边界就是正式疆界。对于这条“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才开始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直到1954年一直注明是“未标定界”。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正确的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中华革命党原指民国初年由孙中山组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后指1928年由谭平山等人成立的国民党左派组织。1914年 7月,孙中山召集在日本东京的部分国民党员组建中华革命党,以讨袁革命为己任,要求铲除帝制,维护约法,恢复国会,重建共和。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建成中国国民党。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同年底,谭平山在上海发起组织了“国民党左派联合办事处”,开始筹组新党的工作。在筹组过程中,决定为继承孙总理革命的遗志,拟采用在二次革命失败时代孙总理所组织的“中华革命党”作为新党的名称。1928年春召开了成立大会,邓演达被选为党的总负责人。成立后不久通过的《中华革命党宣言草案》,既谴责了国民党,认为它是敌党,对共产党也进行了批评。活动范围仅限于文化教育界,组织上缺乏统一领导。1930年5月邓演达回国,同年8月在上海召开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这标志着中华革命党的结束和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正式建立。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材料)篇2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11、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即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的内容,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的内容,即试图通过解决土地消除国民经济生活中贫富悬殊和贫富尖锐对立的社会现象,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由于阶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未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没有提出正确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等。这些都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因此它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三民主义是旧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因此又称为旧三民主义。
112、 《民报》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初为月刊。它的前身是黄兴等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民报》于1908年10月遭日本政府封禁,共出二十四号。《民报》一开始就以战斗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三民主义。对保皇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以及清王朝的假立宪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民报》在国内进步分子中广泛流传,也和国外进步舆论相呼应,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
113、 《新民丛报》 1902年2月,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于日本横滨,为半月刊,有论说、学说、时局、政治、中国近事、小说等栏目。初期着重于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维新,倡导民权主义。1905年前后,革命形势高涨,它却继续宣传保皇,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和要不要改变土地所有制等问题上,展开激烈论战。1907年冬,《新民丛报》受到革命派的严正批判后,以论战失败而停刊。共刊行九十六期。
114、萍浏醴起义
又称“丙午萍浏之役”,是同盟会策动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的武装起义。1904年华兴会发动长沙起义失败,次年哥老会首领马福益被清军捕杀,其旧部在安源秘密联络矿工数千人。哥老会另一首领龚春台则在浏阳、醴陵一带发动会众。当时湖南灾情严重,米价飞涨,民不堪命。1906年同盟会总部派会员刘道
一、蔡绍南从日本回到湖南运动军队、联络会党,宣传同盟会的纲领,拟于丙午年(1906年)农历年底乘清吏封印时分三路起义。后因消息泄露,龚春台遂于12月初在江西萍乡率众起义。旬日之内,萍乡、醴陵、浏阳等地群众纷起响应。参加者除农民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及部分防营士兵,在萍乡方面则多属煤矿工人。起义军推举龚春台为都督,发布中华国民军起义檄文,以同盟会的政纲为号召,声讨清政府“十大罪恶”,宣布破除数千年之专制政体,建立共和民国,“使地权与民权平均”,得到群众拥护。数日内起义军增至三万余人,屡败清军。清政府调集湘、鄂、赣及江宁(今南京)军队数万人进行镇压,起义军因分散作战而失败。刘道
一、蔡绍南等先后被捕牺牲。
115、刘道一 湖南湘潭人。1904年2月在长沙参加华兴会,与黄兴等联络会党,准备发动武装起义。3月赴日本,入正则英语学校学习英语。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书记、干事等职。次年秋归国,与蔡绍南等准备运动新军与会党起义。12月萍、浏、醴起义爆发后,在长沙谋促新军与防营响应,因奸人告密被捕,英勇就义。
116、徐锡麟与皖浙起义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1903年游历日本。次年在上海参加光复会。1905年9月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作为革命机关,训练会党成员,准备革命力量。为了打入清军,掌握军权,1906年冬捐了一个道台官职,赴安徽任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1907年与主持大通学堂的秋瑾约定,于7月6日在浙、皖两地同时起义,后改期但被叛徒告密,遂决定提前起义。7月6日在安庆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上枪杀巡抚恩铭,印发《光复军告示》,率巡警学堂学生攻占军械局。双方激战4小时,起义失败被捕。审讯时挥笔直书:“蓄志排满已十余年矣,今日始达目的。本拟杀恩铭后,再杀端方、铁良、良弼,为汉人复仇”。当晚英勇就义。 117.秋瑾 字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904年4月赴日本留学,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年底回国入光复会。1905年春再次赴日加入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1906年春回国,办中国公学、《中国女报》,宣传革命、提倡女权。其后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起义。1907年7月安庆起义失败,绍兴知府得劣绅胡道南密报,13日派兵逮捕了她。在审讯中秋瑾坚贞不屈,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并说“革命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7月15日清晨4时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她在“绝笔书”中写道:“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表现了革命党人可贵的革命品质。 118.镇南关起义 又称“丁未镇南关之役”。1907年9月,孙中山派王和顺发动防城起义遭到失败,旋改派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计划袭取镇南关(今友谊关)。12月12日,黄明堂与关仁辅等联络炮台守兵为内应,率义勇乡团百余人(一说80人)直取右辅山第三炮台。守军溃逃。革命军乘胜占领第二、第一炮台,缴获大批枪炮。次日晚,孙中山亲率黄兴、胡汉民等由河内入驻镇南关指挥,因炮台内弹药全无,大炮多不能用,乃决定由黄明堂守五日,孙中山与黄兴等回河内筹款购械,以资接济。此后清广西提督龙济光、镇南关防军统领陆荣廷率清兵4000余人反攻,直扑北炮台。革命军英勇反击,从8日夜战至9日下午,清军先后抢占四方岭及小尖山。革命军退入垒中坚守。因枪弹、粮食不继,黄明堂率军弃台突围,退入越南燕子大山。此次战役历时七天,击毙清军200余人。 119.黄花岗起义 即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黄兴等同盟会重要骨干会议,决定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发难,和清政府决一死战。会后进行分头准备,黄兴、赵声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并派人到广州附近各地,联络新军、防营、会党、民军,以备响应。同时在广州设立38处秘密机关,刺探敌情,转运军火,为起义作准备。原订4月13日起义,因发生同盟会员温生才8日单独行动,枪杀广州将军孚琦,吴镜运被捕,原定起义被迫改期。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800名敢死队员分四路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小北门、巡警教练所和南大门。黄兴率队攻入总督衙门,决心生擒两广总督张鸣岐。不料张越墙逃遁。由于敌众我寡,起义队伍得不到接应,各路队伍虽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彻夜相攻,但都先后失败。黄兴侥幸脱险。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城东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1932年,查得此次死难烈士姓名达86人。由于习惯,人们仍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20.府院之争 黎元洪与段祺瑞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被称为“府院之争”。其是指反映的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矛盾。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发生冲突。因“参战”问题,斗争更趋激烈。段祺瑞为扩充实力,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引国会为助,反对参战。段召集亲信督军到京,组成“督军团”胁迫黎和国会同意参战,遭到抵制后,要求解散国会。黎下令免去段的职务,段愤然离京去津,发表通电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唆使皖系军阀并联络奉系军阀宣布脱离北京政府,在天津设立独立各省总参谋处,策划武力倒黎。 121. 南北议和 南方革命军与袁世凯相妥协的一次谈判。南方革命军的代表伍廷芳与北京政府代表的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正式举行和平谈判。伍代表革命派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唐则代表袁世凯进行要挟。在此期间,英、美、德、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对议和施加压力,敦促革命派尽快向袁世凯妥协,并采取各种恶毒手段,极力迫使革命派作出让步。与此同时,混入革命阵营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搞拆墙脚活动,竭力把革命引向拥袁的道路,革命派内部的妥协势力也抬头。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造成共和,即举袁作大总统。 123.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一场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复古思想到处泛滥。1915年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向尊孔复古逆流展开激烈进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打破传统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材料)篇3
祝大家考试顺利!
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1.闭关政策
明清为了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措施,亦称“海禁”。在清朝这项政策更加严格。其内容主要有实行一口通商、“公行”制度、防范夷人等。其实质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起到了抑制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作用,但是从长远和全局作用来看,它阻碍了必要的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2.虎门销烟
由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主持的一次销烟运动,是清政府禁烟运动的高潮。当鸦片泛滥对清政府造成巨大危害且威胁到上层统治时,在禁烟派努力下,道光帝命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自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将所缴获英美两国的鸦片当众销毁。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虎门销烟的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3.林则徐
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1850年10月于赴广西统辖平叛途中病故。嘉庆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等提倡经世致用,同属今文学派。主持编译和审定《四洲志》并积极探求西方知识,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也是禁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39年奉道光帝之命到达广东开展禁烟运动。林则徐的思想和实践成为维新思想的先驱,为启示后人向西方寻求真理起了开拓作用。 4.片面“最惠国待遇”
《虎门条约》中规定的一项不平等条款。正常的国际交往中,最惠国待遇应是双方互惠。英国只要求中国给予英国最惠国待遇,却未承诺英国给予中国同等待遇。这就成为签约双方不平等的“片面”最惠国待遇。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清政府只要给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变为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 5.魏源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中国晚清著名思想家,今文学派代表人之一。魏源以天下为己任,讲求经世之学,力图以此谋求国富民强,从而成为晚清学术的开风气者,著有《圣武记》。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鸦片战争爆发,遵友人林则徐之嘱,据林所主持译编的《四洲志》,参以历代史志及两人记录,辑为《海国图志》,率先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状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者之一。 6.《四洲志》
林则徐主持编译和审定的一部综合著作,一卷。本书是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辑而成。书中所记为世界五大洲中30多国的地理和历史和政情,是当时中国一部较有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后魏源受林则徐嘱托,以此书及其它资料为基础,编撰了《海国图志》。 7.《海国图志》
魏源受林则徐只托在《四洲志》基础之上编撰的一部综合巨著。作者在镇江受林则徐嘱托,据《四洲志》译稿及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订立后不久整理成书。1842年刻本50卷,1847年刻本增订为60卷,1852年又扩编为100卷,刊于扬州。此书系统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谴责投降派“夷兵不可敌”的卖国论及顽固派视坚船利炮为“奇技淫巧”的昏愦,对战、守和外交策略提出很好的见解,并提倡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本书促使人们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有一些启蒙作用。此书出版后,很快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维新运动也发生一定影响。 8.《瀛环志略》
近代中国人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作者徐继畬。其中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对中国人很少了解的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都有所记述。徐继畲还在书中对欧美民主政治制度作了比较系2C403“高明”打印室
联系人:韩卫明*** 祝大家考试顺利!
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39.拜上帝教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教义而成立的特殊***组织。冯云山、洪仁玕成为最早的信徒。洪秀全的拜上帝思想是中西杂糅的产物,实现了***义的中国化。他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洪声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四处传教,招立信徒,为天平天国运动做了充分的舆论和组织准备。 5.永安建制
太平军攻克永安州(今蒙山县)后,进行的一次建制。天平天国建立了领导体制。洪秀全颁布封王诏令,以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规定所封各王受东王节制。另外,还确立了十二等级官制。又颁行《天平天历》。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天平天国的各项体制。 6.圣库制度
太平天国建立的一种分配制度。天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在天京设立天朝圣库(亦称总圣库),掌管全国公有财富,派员专司其事。太平军各军也都分别设立圣库。原则上官兵不准私蓄财产,衣食器物一切费用,全由圣库供给。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其中规定以二十五家为一“两”,每一“两”设一国库(即圣库),试图把在太平军中实行的圣库制度,推广到整个社会中去。但这个改造社会的计划,并不曾实行过。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圣库制度日益破坏,已是名存实亡。 7.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定都天京后,洪秀全想集大权于一身,杨秀清则居功自傲,挟制天王。在杨秀清逼迫洪秀全亲至东王府封其为“万岁”后,洪并密诏韦昌辉、石达开回京“勤王”。韦、秦领兵赶回天京,杀杨秀清及其家属。韦昌辉故意扩大事态,残杀杨秀清部属和群众。不久,翼王石达开返回天京,斥责韦昌辉妄杀无辜。韦为独揽大权,又动杀机,石达开闻讯连夜出逃,在安庆起兵讨韦。由于石达开大兵压境和朝内群起反韦,加上韦举兵围攻天王府,妄图加害天王,夺取太平天国最高领导权,洪秀全才下诏诛韦。韦伏诛之后,石达开回天京,奉诏提理政务。但洪秀全对石达开“疑忌”重重,“不授以兵事”,并以洪仁发、洪仁达牵制石达开。1857年6月石达开负气出走。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8. 厘金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厘金创始之初,本是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同治三年七、八月间,清廷臣工多有整顿备省厘金革除积弊的奏议,厘金曾经一度者裁而未果,使它取得经常正税的地位。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取消了厘金制度。 9.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是发生在1861年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变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 1861年10月26日,慈禧、慈安两太后偕幼帝载淳等离热河回京。两太后抵京后,即召见先行返京的奕,部署对策,搞垮了当权的以肃顺为核心的政务八大臣随后,又清除了赞襄政务王大臣的党羽。11日,同治帝载淳正式即位。从此,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但实际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 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定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5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进逼天津。29日清政府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赶往天津求和。6月13、18、26、27日分别与俄、美、英、法等国代表签定了《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是:(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2)增开牛庄(后该营口)、登州(后该烟台)、台湾(后选定台南)、潮州(后该汕头)、琼州、镇江、南京、九江、汉口、淡水等十处为通商口岸。(3)外国人可以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4)外国商船得驶入长江一带通商口岸。(5)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6)对英国赔款400万两白银,对法国赔款二百万两白银,赔款交清后英、法归还占领的广州。 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10月24、25日,清钦差2C403“高明”打印室
联系人:韩卫明*** 祝大家考试顺利!
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6年,是英国侵华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11年9月,赫德病死于英国。
75、三国干涉还辽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纠集德、法迫使日本放弃对中国辽东半岛的领土要求的事件。《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辽东半岛给日本,这直接妨碍到沙俄向我国东北的扩张。于是沙俄联络了法国、德国,向日本政府施加外交和军事压力,要求日本放弃对我国辽东半岛的占有条款。日本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放弃对辽东半岛的领土要求,但让清政府增付“赎辽费”三千万两白银为“补偿”。该事件是沙俄纠合德法两国同日本争夺我国东北的斗争,也是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第五章
76、 “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对清政府提出的一项侵略政策。1898年,美国忙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未能参与对中国 “势力范围”的争夺。于是美国先向英、德、俄三国,接着又向法、日、意各国提出所谓在华“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提出很多无理要求,利用外交辞令,于1900年3月宣布它所提出的主张已为各国所接受。这样,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经过几年空前尖锐复杂的大争夺之后,终于在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基础上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侵华的联合阵线。 77.公车上书
1895年春,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上书光绪皇帝的事件。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派李鸿章前往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5月2日,广东举人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人1300余人签名上书,痛陈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都察院以条约已经签字“用宝”为由拒绝代递上书,但这次上书在京城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成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起点,因汉代举孝廉乘公车赴京,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故此次上书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80.《新学伪经考》
《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主要理论著作之一,初刊于1891年。在书中,康有为认为东汉以来的古文经学多出自刘歆伪造,所以叫作“伪经”;是新莽一朝之学,所以又叫作“新学”。他指斥古文经学不是孔子的“真传”,“即宋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非孔子之经也”。康有为认为,西汉以前的今文经才是孔子“真传”所在。这就对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传统思想提出了挑战,为扫除维新变法的障碍准备了条件。康有为把资产阶级需要的东西,也挂上了孔圣人的招牌,因此减轻了非圣无法的压力。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旨在动摇和破坏封建守旧顽固势力“恪守祖训”的观念,打击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因而它不是一部单纯的“辨伪专著”,而是披着“经学”外衣的一部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 81.《孔子改制考》
是康有为的一部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始纂于1891年,1898年正式刊行。它的主要内容是: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救世改制”的目的而假托的宣传作品,都是茫昧无稽的。从秦、汉以来才可考信。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一套他自己创立的尧、舜、禹、汤、文、武的政教礼法,编撰六经,作为“托古改制”的依据。从战国到秦汉,“无不咸归依孔子”,因为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教义最完善、制度最齐备,门徒最众多,于是在汉武帝时取得一统的地位,孔子也就成为“万世教主”。这样,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者,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康有为把资产阶级的民权、议院、选举、民主、平等,都附会到孔子身上,说是孔子所创。他把资产阶级需要的东西,挂上孔圣人的招牌,用自己的观点阐释儒家经籍,铺衍“孔子改制”,力图使人们相信,维新变法就是遵循孔子的“立法”,孔子也成为维新变法的祖师。 94.东南互保
义和团运动期间英帝国主义分裂中国活动的一个阴谋。英国为了维护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阻挠义和团运动,防范东南各省人民的反帝斗争,由驻上海代理总领事华伦策动大买办盛宣怀,联络两江总督刘坤
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发起组织所谓“东南互保”。由盛宣怀缀合,上海道余联沅代表刘坤
一、张之洞与驻上海2C403“高明”打印室
联系人:韩卫明*** 祝大家考试顺利!
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员基本上是浙江籍的留日学生。1904年冬,在暗杀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光复会,蔡元培被推为会长。入会誓词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光复会以“排满复仇”为号召,带有较为浓厚的汉族传统的民族主义色彩。以后不久,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先后入会,成为领导骨干。光复会还注意联络苏、浙、皖、闽、赣五省的会党,因此一部分会党成员参加了光复会。 106.黄兴
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898年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1902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和杨笃生等创办《湖南游学译编》,组织“湖南编辑社”。次年参加拒俄义勇队(后改为军国民教育会),不久即回国进行革命活动。首先和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成立华兴会,被推举为会长,决定于在长沙起义,未发事泄,流亡日本。1905年在日本与孙中山筹划成立中国同盟会,参加起草会章,被推为执行部庶务。后参与或指挥钦州、防城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后,被任命为战时总司令。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临时政府北迁后,任南京留守府留守。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12月,接受袁世凯委任之川粤汉铁路督办一职,次年1月辞职。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在南京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1916年10月病逝。 107.宋教仁
湖南桃源人。1904年年2月与黄兴、刘揆一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被推为副会长。后到日本,先后入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学习法政。同盟会成立,任司法部检事长。1911年回到上海,任《民立报》主笔,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武昌起义爆发后离沪赴汉,协助湖北军政府办理外交。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法制院院长。临时政府北迁,任农林总长,不久辞职。8月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代理理事长。1913年在长沙、武汉、上海、南京等地发表竞选演说,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制定民主宪法,反对袁世凯专权,深为袁世凯所忌。3月20日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于沪宁车站,22日身亡。 108.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光绪进士。甲午战争以后,接触西学,同情维新派。1898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2年与章炳麟等创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次年冬,创刊《俄事警闻》,揭露沙俄侵略我国东北。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被推为会长。1905年在上海加入同盟会。1907年留学德国。武昌起义后归国,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1919年五四运动中,反对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学生,多方营救被捕者,曾一度被迫辞职。 109.刘静庵
湖北潜江人。1904年在武昌清军管带黎元洪营中当文案,参加科学补习所。第二年,他利用美国教会的阅报室“日知会”名义,发展会员,传播革命知识。1906年,他计划支援萍浏醴起义,被清政府发觉,遭到逮捕,后死于狱中。
112、《民报》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初为月刊。它的前身是黄兴等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民报》于1908年10月遭日本政府封禁,共出二十四号。《民报》一开始就以战斗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三民主义。对保皇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以及清王朝的假立宪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民报》在国内进步分子中广泛流传,也和国外进步舆论相呼应,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 113.《新民丛报》
1902年2月,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于日本横滨,为半月刊,有论说、学说、时局、政治、中国近事、小说等栏目。初期着重于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维新,倡导民权主义。1905年前后,革命形势高涨,它却继续宣传保皇,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和要不要改变土地所有制等问题上,展开激烈论战。1907年冬,《新民丛报》受到革命派的严正批判后,以论战失败而停刊。共刊行九十六期。
2C403“高明”打印室
联系人:韩卫明*** 祝大家考试顺利!
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在广州设立38处秘密机关,刺探敌情,转运军火,为起义作准备。原订4月13日起义,因发生同盟会员温生才8日单独行动,枪杀广州将军孚琦,吴镜运被捕,原定起义被迫改期。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800名敢死队员分四路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小北门、巡警教练所和南大门。黄兴率队攻入总督衙门,决心生擒两广总督张鸣岐。不料张越墙逃遁。由于敌众我寡,起义队伍得不到接应,各路队伍虽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彻夜相攻,但都先后失败。黄兴侥幸脱险。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城东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1932年,查得此次死难烈士姓名达86人。由于习惯,人们仍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20.府院之争
黎元洪与段祺瑞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被称为“府院之争”。其是指反映的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矛盾。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发生冲突。因“参战”问题,斗争更趋激烈。段祺瑞为扩充实力,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引国会为助,反对参战。段召集亲信督军到京,组成“督军团”胁迫黎和国会同意参战,遭到抵制后,要求解散国会。黎下令免去段的职务,段愤然离京去津,发表通电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唆使皖系军阀并联络奉系军阀宣布脱离北京政府,在天津设立独立各省总参谋处,策划武力倒黎。 121. 南北议和
南方革命军与袁世凯相妥协的一次谈判。南方革命军的代表伍廷芳与北京政府代表的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正式举行和平谈判。伍代表革命派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唐则代表袁世凯进行要挟。在此期间,英、美、德、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对议和施加压力,敦促革命派尽快向袁世凯妥协,并采取各种恶毒手段,极力迫使革命派作出让步。与此同时,混入革命阵营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搞拆墙脚活动,竭力把革命引向拥袁的道路,革命派内部的妥协势力也抬头。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造成共和,即举袁作大总统。 123.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一场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复古思想到处泛滥。1915年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向尊孔复古逆流展开激烈进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打破传统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论述题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①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②政治上:独立自主统一——领土、主权遭破坏;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遭破坏,中国逐渐被纳入世界殖民主义体系;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从此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思想变化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鸦片战争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转折点。
2、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①鸦片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场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战争在中国领土上进行,中国本来具有许多击败侵略者的有利条件,但最后却失败了,主要原因是:
②第一,在于清朝政治的腐败,再加上最高当局战和不定; ③第二,没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反而打击压制群众的爱国激情;
④第三,军队素质差和战略失误。八旗、绿营兵已经腐败不堪驱使,武器装备原始落后,多为大刀长矛,2C403“高明”打印室
102C403“高明”打印室
联系人:韩卫明*** 祝大家考试顺利!
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国领土和行政的实体,维持一切以条约和国际法所保证的友好国家的权利”等等。这一“保全”,客观上使列强瓜分中国的举动受到某种牵制,从而再一次使侵华各国的紧张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但 “保全”只是手段,而维护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特别是确保美国对华侵略优势是其真正的目的。 10. 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失败原因:维新派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他们既不想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又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只依靠一个并无实权的皇帝,又寄希望于某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因而在变法运动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严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原因;维新派歧视人民,脱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使自身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维新派既不反对帝国主义,又幻想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实行变法,同时也不从根本上反对封建势力。
在中国社会当时的情况下,维新派要求变法自强,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国性质;它是一次以改革内政、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为目的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11、 1900年春夏间,北方是义和团杀洋人,南方则是与洋人合作的东南互保,分析两者的各自特点,并说明为什么在同一国家同一历史时期会有如此截然相反的事件,分析这种局面产生的原因与后果。 义和团运动从群众的反洋教斗争发展而来,到1900春夏之间,这场从鲁西北地区首先兴起的运动在京津地区进入到了高潮。在义和团运动高潮期间,,中国南方的一些地方督抚刘坤
一、张之洞等却与列强之间,相互约定保护自有关区域内中外商民、“两不相扰”而搞起了所谓的“东南互保”。
义和团是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它的特点,一是组织的分散性,二是浓厚的宗教色彩,三是强烈的仇洋心理。东南互保的则是以保护各国在华利益的保证,换取列强暂不派兵的承诺,以避免战争的发生,它与清政府的宣战在本质是一致的,都是对帝国主义势力的妥协。
北方是义和团和清政府的对外宣战,南方是东南互保,这种局面的出现,首先是南北方社会经济方化的差异,其次也是清政府政治权威丧失,地方督抚专权的结果。而参加互保的双方,一方是为了保护自己在长江流域的利益,一方则为了使南方各省避免卷入已在北方爆发的战争。
由于实行互保,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基本上没有发生战事,从而维护了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地方督抚们通过“互保”行动,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提高了在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地位。当然,东南互保也保护了列强特别是英国的在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免除了列强在南方的后顾之忧,方便了列强集中力量进军京津。
12、 评述1905—1907年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要求答出论战双方及主要阵地,论战的论题,论战的结局,论战双方的主张以及对双方论战主张进行评价。本题允许学生有独立见解,视具体情况酌情评分。 13. 综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他在辛亥革命时期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出了指导革命的理论和纲领。第二,创建了中国同盟会,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第三,发动与领导多次武装起义并同改良派展开论战。第四,为巩固新生的政权而斗争。
2C403“高明”打印室
联系人:韩卫明***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材料)篇4
一、名词解释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辛亥革命后,由当时位于南京的临时参议院所制定的具有“宪法”性的文件。1912年3月8日由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4年5月1日因大总统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而被取代。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
共七章五十六条。它第一章第二条即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第三章规定立法权归参议院,第五章规定增设国务总理、各部总长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实行责任内阁制;第六章规定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第二章第五至十五条规定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及所享有的名项民主自由权利。
2、北伐战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于1926~1927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此次战争以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为讨伐对象。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至此,国民革命军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这次战争从广东出师北伐,所以叫做北伐战争。
3、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1942年夏,日军切断了中缅公路这条盟军和中国联系的最后通道,一切物资运输被迫中断。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不惜任何代价,开通到中国的路线。由于海陆已无通道,只能开辟空中航线,于是驼峰空运诞生了。“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二、辨析题
1、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不正确。 如果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来说,它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些胜利也是辛亥革命最后结出的丰硕果实。
2、在抗日战争时期应“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
不正确。“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是王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提出的错误主张,是右倾投降主义之一种表现。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没有成文之共同纲领,又没有共同之组织形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最大特点是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留在抗战阵营内部,又执行**、限共、溶共政策,害怕和反对共产党在抗战中发展壮大人民民主力量,随时企图削弱和消灭共产党。因此,“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之口号,只能把共产党自己之手脚束缚起来,必然导致共产党和抗日民主力量之大失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必须坚持统—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在统—战线中,实行既统一,又独立,对国民党采取有团结有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保持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3、第三条道路的破产根本原因是蒋介石的专制统治造成的。
不正确。主观原因:中国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作为中间社会势力的政治代言人,所依靠的社会基础即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异常软弱,并不具备实现“第三条道路”、资产阶级建国主张的能力和勇气;
根本原因:国共两党作为决定中国命运的两大政治力量,在围绕国家政权这个根本问题进行政治决斗的关键时刻,都不允许游离自己阵营之外的所谓“中间派”及其政治路线存在; 社会原因: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动力,已将代表他们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主心骨,不允许在中国建立任何类型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这就注定中间社会势力的资产阶级的建国主张失去赖以实现的群众基础;
直接原因:解放战争作为中国历史进程的火车头,在胜利发展中越来越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的说服力、吸引力、感召力,促使社会中间势力迅速放弃旧民主主义的立场、转向新民主主义的立场;
外部原因:美国和苏联作为国际上两大对立阵营的代表基于各自的对话战略目标,都不支持代表中间势力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执掌中国的政柄。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不正确。(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基本的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
(2)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3)1952年,中共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三、问答题
1、近代中国有哪些早期探索和改良道路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是一场千百万穷苦农民为了生存,为了追求平等公平,以不惜牺牲的精神发起的革命运动,然而由于客观上的局限性,其政权制度并没有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理想。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抵制商品输出、促进思想解放、刺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依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立宪派: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多为清廷在辛丑和约后,因为反清情绪高涨及革命党开始座大,为了收揽人心的缘故,而推行的敷愆政策。各省咨议局中的精英,连同回国的留学生,及新军是后来辛亥革命的主要响应者。中国的警察制度是从清末开始发展,民国早年的官僚及国会议员多是清朝已经是各省咨议局中的成员,单靠革命党单薄之力并不能创见民国早年已略具之政党政治规模。立宪运动虽然是清廷的缓兵之计,却普及了民权观念,推动了民间的自省精神。 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国共合作)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 二次革命
由宋教仁遇刺引发兵戎相见的二次革命,是民国史上一个不幸的开端。不少建立民主国家必须的举措(如将军队国家化、民选议会、以法治国等等)于事后都失去了健康发展的契机。代之而起的是明目张胆的军队干政、起迭不断的革命与反革命,引致兵祸连连。袁世凯在事件中的责任是不容旁贷,事后的历史亦证明了他的野心。 护国运动
护国战争标志着民国成立以后,南北分裂的开始。袁世凯本来是拥有中华民国法统的大总统,但是因为其称帝野心,引致众叛亲离。南方各省军人以军事实力反抗北京政权,但中央已无力制服。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再无足以号令全国的强人政治人物。之后原北洋系军阀互相开战,分裂局面持续到十多年后,经历多场内战,到最后蒋中正在抗战前巩固其权力,才大致得以改变。 护法运动 护法运动(1917年—1922年)指由孙文领导,反对北洋政府,在广州另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行动。也替国民革命军日后北伐统一中国开启了成功之路。 北伐战争
国民政府的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次由从南向北统一全中国的例子(另一次是明朝对元朝的北伐),虽然它所达成的统一,在很多方面来说都只是属于形式上的,当时更有“军事北伐,政治南伐”的说法。 五卅运动爆发后,随着中国国民党北伐运动的推进以及成功,中国反帝国主义爱国民族运动空前高涨,但是北伐长期造成的国力日渐衰弱和自己中国人自相残杀的后果,是日本三年后却发动了九一八事件和八年抗战的诱因
2、 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
①资本主义探索失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革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胜利果实被窃取了,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中间派,想寻求团结第三阵营的力量,取得革命胜利,可是失败了。
2、农民运动尝试拯救中国,革命被国内、国外势力联合起来绞杀了。 ②农民运动尝试拯救中国,革命被国内、国外势力联合起来绞杀了。
③此时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经过第一、第二国际的发展日趋成熟,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我国有志之士利用了先进的思想武装了头脑,所以马克思主义道路符合我国发展国情和历史规律进程。
四、讨论抗日战争两个战场
正面战场 日本发动全面进攻后,企图速战速决,在三个月内****。面对日本的进攻,国民政府的抗战还是比较积极的。“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国 民政府发表声明:决心“实行良卫,抵抗暴力”。先后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 次大会战,抵抗侵略。主要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 淞沪会战
这是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大会战。从 8 月 13 日至 11 月 12 日历时三个月, 双方投入战斗的军队,中方 40 万,日方 20 万。战斗中广大的爱国官兵,再 次显示了他们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 雄事迹。请同学从书中小字找出两个英雄事例(然后教师简单介绍宝山县五 百官兵和谢晋元八百壮士的事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要在三个月内灭 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1937 年 12 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首都。
2、太原会战和平型关大捷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国民党组织了太原会战。刚刚改编后的八路军 115 师参加了太原会战,并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个胜利,它粉碎 了皇军无敌于天下的神话,不仅给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而 且鼓舞了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信心。
3、徐州会战和台儿庄战役
1938 年春天,日军从山东分两路 南下,进攻徐州,国民党政府组织了徐州会战,中国军队的司令长官是李宗 仁。两路日军一支被阻在山东临沂,另一路被阻在山东台儿庄,双方在此展 开了激战,即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歼敌 一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除此外,还组织 了武汉会战等。
二、敌后战场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长驱直入野蛮烧杀淫掠,华北地区人民苦难深重; 正面战场国军一溃千里更使人心惶惶。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一一五 师副师长聂荣臻率部在山西、河北边界以五台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发动 群众组织地方武装,收复许多县城,建立了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个敌后根据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块根据地面积约2500 平方公里,辖 18 个县,处 于日寇侵华的心脏地区。此后其他各支八路军新四 军相继建立了晋绥、晋冀豫、冀鲁豫、苏南、皖东、东江等十几块根据地, 我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发 展到近 20 万人。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战的
中心,指导着抗日战争的发展, 全国许多热血青年,工农群众从各地奔赴延安。抗日的烽火又从这里燃遍了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敌后战场涌现出许多可歌 可泣英勇杀敌的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领导下的东北抗联在密密的树林里, 在高高的山岗上不屈不挠地艰苦战斗。东北抗联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斗争 14 年,共歼敌 17 万人。杨靖宇将军在 1940 年被日军包围,浴血奋战几昼夜 ,最后弹尽粮绝壮烈牺牲,敌人将其遗体解剖,腹内只有草根棉絮,没有一粒 粮食。正是这种全民族的抗战,有力地威胁着敌人后方,与国民党片面抗战 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会战。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虽未保住上海,但却严重地破坏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规模较大的还有忻口会战、台儿庄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在此过程中,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国民党的抵抗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而节节败退。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把敌后方变成了抗日的前线。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全国人民指出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推荐访问: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 材料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重点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大全考研 中国近代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100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题 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的内容